今天和同事一起去看了进口车展,先到七宝和同事会合,然后蹭同事的车去安亭看车展。
一进门就看见了一辆中意的车,外观复古的跑车,Wiesmann MF3。一看就很拉风。但是外观疑似手工打造,又是德国车。上网查了一下,不贵就298万。呃~~还是下次来的时候再买吧。
今天和同事一起去看了进口车展,先到七宝和同事会合,然后蹭同事的车去安亭看车展。
一进门就看见了一辆中意的车,外观复古的跑车,Wiesmann MF3。一看就很拉风。但是外观疑似手工打造,又是德国车。上网查了一下,不贵就298万。呃~~还是下次来的时候再买吧。
松下终于也发布compact的m4/3机了,外形看就是一个大一圈(官方说是15%)的LX3。套头有20mm/1.7和14-45/3.5-5.6两个。从样片看和LX3比明显上一个档次,价钱也上了个档次,唉,使劲攒钱吧。
算上Olympus先前发布的EP-1,这算是第二台m4/3的紧凑机了。个人认为,除了价格因素以外(上市价USD899),紧凑型的可换镜头机完全可以取代入门单反,或者更进一步说,入门单反只是一种针对家庭用户的临时性解决方案,一旦有了性能和价格合适的高端紧凑机,入门单反这样不便携的相机应该就会慢慢退市。呃~追求专业性能或者外形的用户除外。
从过去用DC拍摄的经验来说,DC的实时直方图,实时白平衡效果预览,手动对焦时对焦点放大,对焦点任意选择,等等,这些Liveview模式独有的功能对常常使用手动功能的用户来说比单反都是方便很多的。我觉得原本一直使用DC,希望能拥有DC的便携性,但是对性能又有更高追求,考虑单反但是又不太清楚高端和低端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同时口袋里还不缺银子的朋友,可以考虑未来一年内可能会上市的各家的可换镜头DC。
一个晚上又死了三条,还剩下30条鱼。我心爱的大黑和小红都不在了。只有大红还活着。还心疼那好不容易搞出来的一池子绿水。
早上给鱼池加点水,可是临走的时候忘了关,回家的时候死了一半的鱼。剩下的鱼还在苦苦挣扎。好郁闷~ 只好明天早上起来看鱼还好不好了。
从7月11号开始,经过将近50天的水质治理 (鱼池污水治理 ),池子里的底泥基本上已经去得差不多了。就连淤泥最厚的水池角落也已经能看见地下的小石子了。就此,对鱼池的水质治理第一阶段结束。
原本预计的是大约要100天左右才能把底泥给清干净,现在时间缩短了一半。每个周末例行的抽泥,清泵,换水等工作还是很有效果的。当然水泵+滤棉组合每天的效果也是很厉害的,即使到现在,每天从换下的滤棉上还能洗下很多泥巴。我的目标是滤棉可以一周只换两次,到那时就会把生化环加进去帮忙培育硝化细菌,分解水中产生的氮,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化系统。这里要感谢echo,在不知道怎么开始的时候,给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想起刚刚准备要清理鱼池的时候,都感觉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当时池子里的水能见度只有两三厘米,连池子里有多少鱼都搞不清楚,池子底的淤泥浓得都能用渔网捞出来。我老爸提议把水放干彻底清理,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放捞出来的鱼而作罢。后来只好采取这种水泵加滤棉慢慢过滤的方法。当时已经做好了可能会先烧掉一个泵的准备了,还好后来这种事情没有发生,经过七周的时间,水渐渐从浑浊到疑似变清,然后确认确实是在变清,然后第一次看到有一块池底的石头露出来,然后发现有一大块池底露了出来,然后半夜也能看见鱼了。然后是一些水流冲不到的地方堆积的淤泥也渐渐消失了,鱼儿不管怎么游都无法把水搅浑了,直到今天能看见整个池底。中间洗了一百块不到的滤棉,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自己的耐性,认识到时间是成功最好的朋友,也顺便练习了一下strategy thinking课上讲的东西。只要有正确的vision,定制合适的strategy,通过action plan的坚持执行,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呃,扯远了…
接下来等水质稳定以后,打算把过滤系统换一下。原来的整理箱改造的过滤箱确实很有效果,不过拿两个塑料板凳架在水面上也确实不太雅观,打算换一些比较入景的循环系统。初步的想法是用瓦缸或者竹筒做过滤系统的容器,具体还没想好怎么弄。初步计划是一个沉淀桶+一个上淋式过滤的二级循环系统,这样的系统比较简单,可靠性也高,不过要不买现成的而拿别的东西改装,可能还要花点心思。等过一阵再说吧。
这里是过去的鱼池治理系列的帖子,顺便再上几张照片。
鱼池污水治理 7/11
鱼池污水治理续 7/13
鱼池治理3 7/18
鱼池水质治理4 7/25
鱼池治理5 8/8
鱼池6 8/15
上些照片
半景,现在池底基本上只有黑色的石子,灰色的水泥,和白色的碎螺蛳壳
池心的水景,现在戴僧帽的(济颠?)终于有鱼可以看了。
池子上面居然结了个蜘蛛网。这样也好,可以帮忙吃掉点小虫子。
最后谢谢大家这些日子来的鼓励和围观,谢谢!
今天参加了公司摄影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到佳能交流空间听有关外闪的讲座。考虑到我的银燕BY-28A也放着好久没拿出来用了,就过去听一下。
交流空间是在金陵东路的亚龙国际广场二楼,其实平时个人也能过去溜达的,定期还有关于相机的讲座,听什么就看个人喜好了。像我对比较专门的题目其实都有些兴趣的,至于器材介绍就不是那么感冒了。一来基本上说明书上都有讲,二来我的佳能DC早已作古多时,家中只剩下尸首一具。今天的讲座还是挺有帮助的,学到一个高速快门同步的概念,也学习了快门的工作原理。至于前帘同步,后帘同步也感性的感受到了一些。另外对日间补光的重要性也理解了一些。不过实际使用还是需要多多练习的。
当然工作人员也不失实际的吹嘘了C门的顶级灯580ex,这个高速快门同步功能还是相当令人垂涎的,别的也就一般般了。秉承公司的传统,有位同事也适时提出了快门高速同步在拍摄赛车场面中的问题,可惜的是听众都听懂问题了,老师没听懂。
最后是器材试用,这时大家都掏出了各式各样的机身,当然Nikon的用家都偷偷的走开了。我看了一会别人玩移轴镜头,看到有几个模型比较有趣,就掏出Lumix LX3拍了。估计这样的小DC不会有人以为是来砸场子的吧。
LX3的24mm广角视角平时用起来不是很顺手,不过用来拍模型还是有点意思的。
有谣言说松下也要出可换镜头的M43卡口DC了,佳能也传出相关产品的谣言。
如果这张图片是真的话,那么新Lumix的操纵性要好不少,多了drive mode拨杆,增加了一个转盘。和EP-1相比增加了内闪。不过也有点怀疑是否是好事者YY之作,因为设计过于完美了,呵呵。
估计到明年年末,市场上就有足够多种类的可换镜头DC供挑选了,不知道那个时候会不会出手呢?之前还是先努力攒钱吧。
今天Samuel友情借给我一块圆偏振镜,为了方便我使用还借给了我一台D50。终于可以消除一些水面的反光拍小鱼了。
对D50的性能还不熟悉,白平衡ISO都不会调,对不起Samuel的D50了。
最近去看了“飞屋环游记”,于是也有机会再一次检验新版3D眼镜的原理。
上次看“怪兽大战外星人”的时候就发现永华影院的立体眼镜和imax的偏振镜有些不一样。imax的眼镜是偏振的,也就是说通过投射在屏幕上偏振方向不同的两束光线,被不同偏振方向的眼镜接收,从而达到了对两眼传送不同图像的效果。因为是通过偏振方向决定是否看得见,所以看电影的时候必须竖直坐着,如果头歪过一边就会看见重影了。
新版的眼镜有些不一样,第一就是歪着头是不会有重影的,第二是如果把两个不同方向的眼镜重叠在一起,确实不透光,但是看到的是镜面而不是黑色的镜片。于是很怀疑新眼镜是利用了光的干涉增强和消除现象来达到左右眼看到不同画面的效果的,两边分别涂上不同厚度的镀膜,这样左边能透过的波长组和右边能透过的波长组就会不一样,然后用同样的膜分别投射左右眼画面的光束,这样左右眼就能看到不同画面了。由于透过的是一组波长而不是单个波长,所以眼睛感觉到得还是彩色,就和三原色混合的原理差不多。
所以这个3D眼镜是红蓝眼镜的基本原理,即通过颜色过滤光线而不是通过光线的偏振方向来过滤光线,不过原理要高级多了。但是比起偏振眼镜来说实际效果呢,当然确实如果你把头以屏幕的法线为轴旋转是不会看见叠影了,但是如果把头左转右转,就立刻又能看到重影了。看来新技术还是有一些缺陷的。
眼镜实拍,从镀膜的颜色可以看出透光波长的不同。
最近鱼池照顾得少了,一来是每个周末掏泥巴实在是受不了,二来是在过滤箱的过滤+沉淀双重作用下,鱼池底下的泥越来越少了。现在周末换一些水,顺便抽掉点池底的泥,慢慢的弄,估计过两个月应该池底就相当干净了。虽然现在还是得每天换一次滤棉,不过水已经变得很清,鱼也在整个池子的范围内开始游了。可喜的是有条黑色的大鱼头上开始变红,看来清水质确实开始见效果了啊。
拍鱼的时候发现水面反光厉害,下个月给数码相机配块圆偏振镜,看看能不能拍到比较好的效果。